ALK融合基因突变不是“一刀切”:V1和V3变异让肺癌治疗效果大不同,注意PTEN基因突变的捣乱!
约5%的肺腺癌病人存在EML4-ALK融合基因突变。很长时间以来,我们将ALK基因突变归为一类,使用相同的靶向药进行治疗。但是不断出现的研究表明,ALK基因突变分为很多类别。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,不同的ALK融合基因变体在肿瘤
约5%的肺腺癌病人存在EML4-ALK融合基因突变。很长时间以来,我们将ALK基因突变归为一类,使用相同的靶向药进行治疗。但是不断出现的研究表明,ALK基因突变分为很多类别。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,不同的ALK融合基因变体在肿瘤
这一研究共纳入626名根治后的PI3K通路变异结直肠癌患者,包括314例热点变异(A组)和312例其它变异(B组)。每日160mg阿司匹林治疗让A组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了51%,B组患者降低58%。
盐酸氟桂利嗪(Flunarizine)胶囊是比利时杨森(Janssen现已被强生合并)制药公司研发的一种防治偏头痛药物。1968年盐酸氟桂利嗪在欧洲上市,国内由西安杨森引入地产化,国产批文已有51个,临床应用已近60年。
小细胞肺癌(Small Cell Lung Cancer, SCLC)作为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,始终以 “增殖快、转移早、耐药强” 著称 —— 确诊患者 5 年生存率不足 7%,即使接受 “化疗 + 免疫” 联合治疗,仍有超过 60% 的患者在 1 年内复
HR+/HER2-乳腺癌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亚型,其治疗近年来正全面进入精准治疗时代,但随着CDK4/6抑制剂可用于晚期及早期患者,CDK4/6抑制剂后续的精准治疗应如何进行,也成为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的课题,而以卡匹色替为代表,靶向PI3K/AKT/mTOR(PT
9月15~19日,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(EASD 2025)在维也纳隆重举办。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顶尖学术盛会,本届年会聚焦代谢性疾病前沿研究,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。在备受关注的最新突破性摘要(LBA)版块中,“将肥胖置于显微镜下”(Putting o
2015年10月29日,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(IF 12.1 / 1区)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。在发表近10年后,因图片疑似组内重复在pubpeer上被读者质疑。
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。随着检测、治疗的手段日益发展,乳腺癌已经进入慢病管理、乃至治愈的时代。为了发掘更多治愈可能,“2025共话肿瘤未来 · 乳腺癌治愈之路的破与立”系列会议正式召开,首期会议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烦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,盛邀
2019年6月5日,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Molecular Therapy (IF 12 / 1区)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。在发表6年后,因图片疑似组内重复在pubpeer上被读者质疑。
据港交所8月31日披露,甫康生物科技( 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:甫康药业)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,农银国际、民银资本、复星国际资本为其联席保荐人。
2023年5月26日,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(IF 3.8/ 3区)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。在发表2年后,因图片疑似与早期论文图片重复在pubpeer上被读者质疑。
脊髓损伤破坏了脊髓上轴突和脊髓节段神经环路之间的连接,导致损伤部位以下的运动功能障碍。由于切断的脊髓上轴突无法自发再生,负责支配肢体肌肉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失去了脊髓上的输入,导致不可逆转的运动性瘫痪。因此,当务之急是制定治疗策略,促进脊髓上轴突的长程再生,使位于
患有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亚型(3 级子宫内膜样癌、浆液性癌、透明细胞癌或癌肉瘤)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。特定亚型可用于指导患者管理,但关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病例中亚型诊断的可重复性的信息很少。
激素受体阳性/HER2阴性(HR+/HER2−)转移性乳腺癌(MBC)的分子异质性显著影响其临床诊疗策略。其中,磷脂酰肌醇3激酶(PI3K)通路相关基因(如PIK3CA、AKT1及PTEN)的变异是驱动该亚型肿瘤发生、进展及耐药的核心机制,且检测结果能够直接影
前 言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研讨会于5月30日至6月3日在芝加哥召开,汇集了众多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,一起分享、探讨国际前沿的临床肿瘤学科研成果和肿瘤诊疗技术。在本次大会中,摘要5096探索了真实世界中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(mHSPC)患者磷
2025年5月30日- 6月3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年会即将召开。本次大会以“驱动知识转化为行动:创建更美好的未来”为主题,旨在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进程。前列腺癌(PC)领域呈现多项极具潜力的临床研究成果,现将重磅研究内容整理如下,以飨读者。
2025 年 5 月 9 日,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刘煜、李阳阳,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吴浩等人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:Restoration of intestinal secondary bile acid
乳腺癌?遗传?是的,你没看错,肿瘤也会遗传!上一期我们认识了导致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(详见“90%女性有乳腺癌筛查认识误区?防治“乳腺癌”,从规范筛查做起(下)”),遗传因素成功“入围”。研究表明,大约有10%的乳腺癌与遗传因素相关,即由乳腺癌易感基因致病性胚